admin

玩玩具都唔專心,以後學習會更難專心嗎?

admin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有些多家長會發現小朋友4至5歲時,經常玩玩具很不專心 譬如玩一樣玩具2分鐘都未夠,就去玩另一樣玩具,然後令到全屋玩具也拿了出來,但又不收拾。家長就會擔心小朋友現在都這樣不專心,那以後考試或讀書的時候怎麼辨呢?

原來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成熟 ,所以他們的專注力會差一點。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 )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特別是訓練他們的前額葉,助他們提升有關功能,令他們專心的情況可以有改善。

有一些靜觀的小遊戲 給大家作為參考,譬如家長可以用一些APP有一些圖示提醒,小朋友可以跟著這些APP,譬如可能有一個皮球,吸氣皮球便會變大,呼氣皮球便會變小。這樣跟著呼吸,訓練孩子專心的能力。然後中間我們加入一個叫作「木頭公仔不許動」的練習,相信很多家長小時候都玩過,但是他不可以動,他要安定坐下來然後便給他看著一個APP,亦有一個時間可以給他看到,究竟可以安定坐下多少分鐘呢?

然後如果小朋友做到的時候可以加入多一項,就是聲音騷擾。譬如可以是一些簡單的聲音,是一些平靜的音樂。如果小朋友再做到,再加入一些難度高一點的,例如卡通片或任何小朋友喜愛的東西,看看他可否在一些騷擾性的環境內安定專注在那個App和自己的呼吸上,來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第二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一些的規則和視覺的提醒,即是和小朋友說你有一個規則,就是玩遊戲、玩玩具,你要玩完一樣,才開始玩另一樣,而你玩每一樣至少要玩5至10分鐘,你才可轉換玩另一樣玩具。我們可以有一些圖片讓小朋友看到一個玩具,之後收拾一個玩具,接著去玩另一個玩具。然後中間可以寫住有5至10分鐘玩一個玩具。

第三個方法就是一個行為後果如果小朋友能夠專心時,家長可以予以鼓勵告訴給他:「你做得很好啊,因為你很專心!」又或告訴他:「我很欣賞你那份心機,因為你可以安定坐著玩一個玩具,其實你可以在玩玩具中享受更多。」如果小朋友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後果,譬如可能和他說:「你玩完一樣,又跳去玩二樣,又跳去玩第三樣。這樣即是你遵守不了規則,那現在我們要暫停一會。」譬如可能有5分鐘的暫停時間,暫時不玩任何玩具,可能又用App幫助他安定坐下來,直至他覺得自己可以專心玩一個遊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玩遊戲了。

第四個方法是我們叫作「星星專注力獎勵計劃」譬如給孩子一個計時器

給他一個時鐘或漏斗,然後小朋友會看著時間做一項他專心的活動,譬如1分鐘、2分鐘,家長可以和小朋友討論,我們就會給孩子一粒星星,放在錢箱裡儲起來。小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可以專心多少分鐘,然後這些星星會愈儲愈多,亦都協助孩子令自己更專心。

分類
家長園地

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

admin

撰文 : CEO親子教室創辦人及資深心理輔導員梁紅玉女士

有位太太說:「妳真令人羨慕,妳的丈夫都怕了妳!」她的朋友聽到她這一番話後,便向她說笑:「妳想丈夫怕妳,只要妳扮鬼嚇他,不就可以了嗎?但是否要扮鬼嚇他,讓他怕妳呢?妳會覺得婚姻會因此變得幸福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怎樣才是「幸福的婚姻」。婚姻不獨只有自己 happy,幸福的婚姻需要有三大要素:能彼此包容、能有親密關係、能和諧共處。

夫妻多考慮自我 阻礙溝通

筆者面對很多夫婦來求助時,透過檢視婚姻狀況的過程,找出當中的問題,發現大多的夫妻無法勝過「自我」,又或者是個人品格所引起的問題,因而阻礙了彼此的溝通。大多數的女士表示,對丈夫「安全感」不足;而男士方面,卻表示得不到妻子「尊重」的感覺。

其實,一段婚姻是否幸福,與二人的感受反應和行為回饋有密切關係。因為二人各自被許多已有的信念、思想主導和影響著。當進入婚姻中,必需先調整個人的心態和信念,才能以正面的態度,處理婚姻中各種大小問題。

多考慮對方處境 反省自己

有一次,筆者在外工作回港,因時間已很晚,打算隨意找一間餐廳用膳就算了,但丈夫與兒子走了數間餐館仍未有所決定。筆者於是向丈夫表示不滿,當他看到筆者面色一沉,自然他也以沉默對抗,結果整頓晚飯,大家都是各自沉默地各自吃,當時心感丈夫的氣度亦未免太小,於是心感不平,氣難下。

翌日起床後,筆者再安靜反思,丈夫的需要是甚麼呢?其實近來他工作壓力也不少,令包容及忍耐力也弱了,當面對太太不領情的回應,自然難受。於是筆者當下向丈夫發了一個電郵,對他表達關懷。

在婚姻裡,又有哪一對夫妻從來沒有衝突過呢?夫妻之間有問題並不重要,但如何處理問題才是最重要。當你願意內省及願意去檢視自己時,過往目中只有「我的感受」,原來將「自我的感受」縮細時,你會看到周圍及對方的需要。

幸福婚姻保鮮法就是「你」「我」都 happy。當你願意包容對方的弱點時,正面地接納配偶,自然拉近彼此距離,婚姻的承載能力自然增強。

討論:你可以分享與配偶相處的心得嗎?

洗澡時間長  濕疹手尾長

admin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最近,有家長把女兒患有濕疹的病況上傳至社交網站,相中看到小女孩的手腳紅腫,而且皮膚糜爛,的確我見猶憐。於是,全城的家長也正紛紛分享對付濕疹的秘方,因為不少人也是濕疹的受害者,每逢轉季也會叫苦連天。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當個人體質較弱及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風濕熱邪浸淫肌膚,結果會形成濕疹或令濕疹問題更嚴重。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令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要對付濕疹,要從這 3 個小習慣做起:

縮短洗澡時間

當濕疹發作時,患者常會禁不住抓癢。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細菌 ,而且有最多微生物的地方,所以要戒掉經常摸面的壊習慣,以免加重皮膚發炎的機會。同時,患者也不應經常用酒精成分高的產品洗手,因為化學成分會刺激及削弱皮脂膜。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的皮膚感到痕癢,所以一般都喜歡洗手和洗澡,時間亦很長,誤以為能夠紓緩痕癢亦感覺上較潔淨。其實,過分清潔反而會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及角質層,令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受損,加劇濕疹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患者縮短洗澡時間,最好不超過3分鐘。同時,患者亦應選用低敏性的護膚品和沐浴產品,減低對皮膚的刺激。如果患者的濕疹情況嚴重,筆者建議可只清洗腋下、下身及流汗多位置。

筆者在此介紹一款抗敏的配方給大家,材料有防風六錢、苦參六錢和生甘草三錢,用猛火煲 30 分鐘後,用來沖洗敏感患處,有很好的潤膚止癢功效。

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患者的家居環境需時常清理,而且要勤加換洗床單和貼身衣物。另外,患者宜穿著寬鬆和純棉的衣服,應避免穿著毛料的緊身衣,衣服上更不要殘留洗滌劑等化學成分。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患者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飲食要均衡,加上足夠運動,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減低誘發濕疹的機會。在運動後,應立即把汗抹乾,替換被汗浸濕的衣物,這樣可以令皮膚保持清潔乾爽。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減輕壓力。

戒口有效防濕疹

濕疹的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有密切關係,所以戒口對皮膚敏感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皮膚病多由 「濕」、「熱」積聚化成「毒」而起,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濕疹的機會。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admin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admin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admin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迴避不可恥且有用」

admin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


在親子互動裡,父母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是很正常的。

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各自對問題的看法。無論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

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很希望你能夠諒解,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

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爸爸踏前,媽媽就要退後。爸爸舉高雙手,媽媽就要轉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一個人踏前,另一個人也要踏前,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怎樣都不配合,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

在家庭的環境裡,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問題也會更加多,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
踐踏得更痛。

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父母各持己見,鬧得怒火中燒。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而是讓大家透透氣,伸展一下。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所以在家庭環境裡
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小朋友扔玩具 家長應阻止嗎?

admin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遇到幼兒階段的小朋友拿起玩具,就會扔、扔、扔!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階段的過程,特別是1歲多至2歲。因為拿起玩具扔,物件向下墜,比較容易看得出因果關係。

拿起,放手,會有聲音和動作。動作的意思是他做了動作之後,物件便會掉下來,感覺十分好玩。但是隨著歲數的成長,應該不要再扔玩具。家長不宜去制止他,說他再扔玩具是不對的 。因為他可能不知道何謂對與錯,但是覺得好玩。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繼續扔,定一點規矩,讓他扔進一些恰當的範圍。就算配不對顏色也不要緊,最低限度放回適當的範圍。

家長也可以讓他扔球,便可以扔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在家裡範圍可用一些盤
或不同盒子,讓他像收納玩具般扔進去。當然慢慢地要求他力度再小一點,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記得留意如果他扔的時候,你叫他不要扔,反而會加強他扔的意欲。因為這句說話不夠正向,家長要記得當他扔玩具的時候,不要說:「不要再扔玩具了」,可以說:「我們嘗試慢慢放下,放在這裡,輕力一點。」

我們一方面在環境上提供一些令他能恰當地扔的機會,同時所說的語句要正向地引導他應該要做些甚麼,這樣就有機會改善他的行為。

幼兒能夠坐定定就代表學習得好?

admin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陳子慧

在現在的社會大趨勢下,其實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小朋友不夠其他小朋友聰明,讀不到好的學校,將來便會無前途。但其實小朋友可以愈早可以安定地坐著,會聽人的指示,就是等於將來學習得好?

我們先要認識小朋友的腦部發展,簡單來看腦部可以由下至上分三層,有先後次序,最底層是我們的腦幹和小腦,負責我們基本的求生功能,例如呼吸、心跳、身體的行動及身體的協調;去到中間的是我們皮質下腦,又可以稱為感受大腦,因為是負責我們情緒和記憶;而最高層就是很多家長希望小朋友聰明、能學習多一點及可以專心點的大腦皮質,它就是負責我們的專注、語言、抽象思維及邏輯思考。

不過家長要留意我們大腦發展完全要去到三十多歲,而我們的最高層的思考大腦發展究竟發展如何?其實要看我們底下層的腦,是否有一個很好的根基。

而零至兩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正正是他們的最底層活動大腦發展得最迅速的時間。所以他們需要很多身體走動及感官刺激,去幫助他們的大腦發展。如果我們過早強迫他們安坐著的話,反而令到他的大腦沒有辦法打好根基。現在很多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早期階段過早給予小朋友有很多學術訓練,反而他們專注力、情緒調節、自信心或學習能力都會相對較弱。所以我們現在看見很多小朋友及青少年,很早便開始有抑鬱症、焦慮症和其他精神健康的問題。

另外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是很需要安全感,因為他們的大腦發展未可以令他安撫自己,所以當他們不舒服或感到不安全的時候,便會大聲地哭泣去求救。這是一個自然的需要,家長如果
當遇到小朋友有這個情況時候,可以抱住他、拍下他或者告訴小朋友「媽媽在這裡啊!」可能他去到一些陌生地方,覺得不安全,而這一個階段如果小朋友建立到一個很健康的安全感和父母的關係,其實這就是為將來健康發展打了一個好基礎。

至於選擇幼稚園,其實家長便要了解這間學校是否可以配合小朋友的成長發展,又或者小朋友當小朋友預備去面試,家長可以預早一點去學校,觀察學校及周圍環境,帶小朋友去玩,讓小朋友可以熟絡這邊的環境。到面試之前又可以先帶他去玩耍,接著便告訴他其實等會入到學校
老師會跟你玩耍和老師可能會跟你聊天,不需要給予他太大的壓力,入到學校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不過最後如果家長發覺小朋友去到兩歲,在各方面的發展,例如語言、自理能力及社交等,都和同齡的小朋友差一段距離的話,就要快點找兒科醫生做一個評估,盡快找適合的方法幫助小朋友。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admin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